其实月球背面是可以去的,只是因为月球整体的阻拦,背面成了通信的禁区。如果直接发射探测器到月球背面,探测器会与地球完全失去联系,无法传递信号,成本高,难度大,收获小。
月球的背面在人们心中一直很神秘,因为潮汐锁定效应,月球的背面在地球上是无法看到的。因此,人类关于月球背面的阴谋论和谣言甚嚣尘上,外星人基地、纳粹残余、月球人家园,这些甚至广泛出现在各种科幻作品中,各种演绎充满想象力。甚至得名“月之暗面”。
实际上,月球的背面人类是去过的!在过去的60年内,人类已经发射了超过百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65个月球着陆器,但仅有少数航天器看到过月球背面,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实现月球背面的着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月球整体的阻拦,背面成了地面通信的禁区。如果要发射探测器到月背去,那探测器就无法接收地球上的信号,也没办法将信号传到地球来,那地面上的科研人员就没法控制探测器。
那当下中国是怎么办到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信号中继卫星是什么?
载人飞船环绕地球运行时,90分钟左右就能绕地球一周,如果到地球背面时,该怎么联系?
主要有三种方案:
1、全球布网测控站,但受制于海洋无法建站等因素;
2、建立移动测控站,比如使用测量船,但每次都航行到地球另一侧不现实;
3、在太空中建立信号中继卫星网络,与地球自转同步,只要3-4颗足够覆盖全球,不过技术难度很高。
第三种就是信号中继卫星,它们的功能就是接收、加工、转发其他卫星的信息,换句话说:“卫星的卫星”。
拥有这个技术的国家/地区有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但目前处在完整工作状态下的中继卫星通讯系统中,仅有美国和中国能够实现全球覆盖。
举个例子。2003年,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太空,彼时他只能在飞到中国附近卫星测控站时才能与地球联系,一次通话大概5分钟就必须结束。而到了2013年,神舟十号上,王亚平就已能在太空中实现51分钟的太空授课,期间飞船绕了地球大半圈。到了神舟十一号时,景海鹏和陈冬已能看地面电视直播了。
他们依赖的就是我国覆盖全球的四颗信号中继卫星--天链一号。
所以,嫦娥四号按计划抵达月球背面,执行任务的指令发送、信号中继、数据下载等功能,成为链接地球与月球的“鹊桥”。
登上月球成本高,难度大,为什么中国还要去?
嫦娥四号做出了回答:“我选择着陆月球背后,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更难”。
a. 月球背面几乎全是环形山/陨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况只有理论解释,缺乏实地验证;
b. 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第二大超级陨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号就发现这里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况;
c. 嫦娥四号实际着陆地点位于该区域中部的冯·卡门环形山,它以钱学森的恩师的名字命名。这里经过了强烈碰撞,极可能曾经被熔岩淹没,各类物质含量丰富,或许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层的秘密;
d. “月球上氦三能量开发可供人类能源需求XX万/亿年”的说法,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了,而理论上月球背面环境更容易产生氦三;
e. 月球背面有天然的“屏蔽”,没有任何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这意味着它有着无比完美的安静环境做天文观测;
f. 月球背面的月壤也极有可能与正面大不相同。
以上,基本意味着第一个实现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将会收获众多独特的科研成果,对世界航天和天文界都将是巨大的贡献。
月球背面不是去不了,只是比正面困难一些而已。正如:你一直生活在西藏,想登上珠峰北麓要比登上南麓困难一些,因为北麓就在你正面方向,而要登上南麓,你必须先绕道去尼泊尔,然后再上到南麓。
月球背面因为月球的阻挡,与地球通讯不畅,这就天然导致了比登录正面操控难度要大,因此,与登录正面想比,需要先发射飞行器绕月飞行,解决通讯问题,当然要比登录正面困难。
因为通信不能直接到达月球背面,联络是最大的问题。
在朝着我们地球的月球正面,我们可以和正面的探测器通信、联络,发送指令,而在月球背面,联络问题就会遭遇巨大的挑战。
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难度不小。根据人类探月的历史,美国阿波罗计划曾6次着陆月球,前苏联曾在月球进行过3次采样,我国的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均成功落在月面上,但这些都是在月球正面实现的,月球背面却无人问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间的通信问题难以突破”。
欧阳自远说,“在朝着我们地球的月球正面,我们可以和正面的探测器通信、联络,发送指令,而在月球背面,联络问题就会遭遇巨大的挑战”。
扩展资料:
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由于潮汐锁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因而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景色”总是一样的。直到大约60年前,前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影像。
大约50年前,美国阿波罗8号的3位宇航员在环月飞行时,成为最先亲眼看见月球背面的人类。
越来越多去往月球的探测器让人们发现,原来月球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正面相对平坦,而背面崎岖不平、遍布坑坑洼洼的撞击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球背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嫦娥四号将登月球背面 若成功将是人类首次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公转周期为27.3个地球日,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为27.3个地球日,都正好是一个恒星月,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背面永远也看不见。月球背面由于远离地球,一直是一片不为人知的神秘地带。有许多太空船在飞进月球背面时,和地球直接的无线电通讯会暂时中断。太空船照片显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陨石坑,熔岩海的数量和面积的差距很大。这表明,月球背面和正面的陨石撞击率差距很大。据外国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怀疑在月球背面,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这其中不仅包括有可能存在的外星人基地,更有在这里坠毁的外星人飞船。甚至还有的科学家猜测,月球背面实际上是外星人的栖居地。月球上的熔岩含有大量的元素,如钛、铬、钇等,融化这些元素至少需要两三千以上的高温,可是月球起码30亿年没有火山活动,这些需要高温的金属元素是如何产生的呢?而科学家还在月球土壤样品中发现了纯铁和纯钛,这又是自然界不可能的,因为自然界不会有纯铁矿。无法解释的事实难道在向我们暗示,这些金属不是自然形成的?虽然现代科技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围绕着月球的谜团却似乎越来越重。1968年12月25日, 当“阿波罗8号”飞船载着指令长弗拉克。鲍曼及两名助手进入月球背面用肉眼探察时, 疑似发现飞碟降落而拍过照片。后因“保密”,长期没有透露。直至八十年代才被媒体挖掘出一丝线索。 照片是在月球背面离地表100千米处用望远镜头拍摄的。 从照片上隐约可以看出一个巨大的飞碟正在向左下方的月面降落。在飞碟行将着陆的月面上, 有酷似起重机般高高竖起的吊臂,吊臂下矗立着一排纺锤形物体,高度一致,等距排列,类似机场跑道两旁的标志塔。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30多年来,美国和苏联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促使美国宇航局(NASA)放弃了载人登月任务
月球背面指月球的背面,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因此被称为月球背面,正面有许多巨大的月海(这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认知上的错误,以为这些平原有水,才称之为海);另一边受到撞击,有着密集的陨石坑,只有少量,大约2.5%的面积被海覆盖著,相较之下正面的海覆盖的面积高达31.2%。一直到1950年代晚期,我们对月球背面认识依然很少。月球的天秤动让我们得以惊鸿一瞥的看到很有限的月球背面的边缘地带。但是这些地形都以低角度出现,阻碍了有效的观测(这样的观测很难确认一个环型山的范围)背面仍有82%的表面是在未知的状况下,并且其特性完全未被探测过。
神秘论者认为月球背面有太多的神秘,例如:外星人在那里。很简单的就可以理解,如果真的有外星人在月背,那么,外星人的科技将是无比强大的,地球人如果想去,他能和平地将探测器反向送回地球,也能暴力摧毁。其实,有这种论调的人,大多对科技一知半解却喜欢发表言论。我们不能登录月背,是因为我们的无线电波不能穿越月球达到月背,也就无法指挥和操作探测器。
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的过程中,在飞船运行到月球背面时候,需要按照设定时间,由航天员操作进行飞船的分离和姿态调整,在飞船再次运行到正面的时候,开启登陆。月球背面并不是难以到达,而是比较麻烦。我国嫦娥四号计划展开月球表面的巡视和探测,需要发射登陆器在月球背面着陆,为了解决无法操控的问题,先期发射了鹊桥号中继卫星,它可以同时观测到地球和月球背面。来自地球的新号经鹊桥号中转就可以操控月球背面的着陆器了。
霍金警告人类不要登月的消息不知道是哪里传出来的,本人是没听过。月球背面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存在,也没有外星人,霍金作为宇宙学家,获取消息的途径比我们更直接、更清晰,不可能不知道这点。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较难进行月球的开发,霍金即便警告可能也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希望人类克制的发展,不要过早地去搞一些现有能力无法控制的事情。
月球背面不存在去不了的问题,技术水平达到,经济条件可以支撑月球探索的国家和机构都在进行月球探测,还提出在月球建设基地的问题。以往的月球外星人高塔、三眼女尸、坠毁的二站飞机,都是无聊的传言罢了。
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到不了月球背面、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