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扩展资料: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仁义,将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当做草做成的狗一样,地位无足轻重,可随意拿捏。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言论,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并没有现在的现代科学体系,他们对自然世界都出于一种意识的探索,而作为几千年前的杰出人物——老子,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较为深刻,他凭借着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朦胧认识总结出来的一套思想体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经》。
而这句话中的“天地”就是指客观世界,“刍狗”指的是祭祀的时候用草做成的狗,可以说是毫无主权,没有自己的意识。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顾人情,就是老子这句话说想表达的思想,天地并不仁义,作为天下万物的主宰,他并不在乎万物自身的意志,视人命如草芥,将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看成用草做成的狗一样微贱。
对这个说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说这样是不好的,因为世界上所有东西对于造物者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这个世界的主宰——天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世间所有事物的生命轨迹。而另一种看法就说这样也挺好的,起码体现出了世间万物都是公平的,谁也不比谁高贵,都是被天地所主宰,没有自己的意志,众生平等。
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看这句话,这种思维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先进超脱的思想体系,但并不是用于科学异常发达的当下,一切顺应自然,顺应天意是一种懦弱,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世界。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啥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