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角:是部位,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平的有没有结节,这块【区域】都叫日月角
额结节(frontal tuber)是至额骨前方,鳞部中部稍下、眉弓上方约3厘米处的【突出】部位
望采纳
什么是额头审美?人脸这张精密的数据网上,有“点”,也有“面”。独立的五官如眼唇鼻这些局部组件就是所谓的“点”,标准是精致;活动的自由度大,是丰富表情的主要体现者,对整张脸的美感往往是画龙点睛,也是比美的主战场。而额头、颧面、下巴这些与轮廓相关的部位,实际占比虽大,但标准则向结构与美感兼顾的辅助与协调上倾斜,更接近“面”类型的构成。
其中额头是隐藏的“视觉重心”,正面来看,额部上被发际线、下被眉弓、左右两侧被颞部围成一个封闭的四边形。整个覆盖住上庭,占比大,所以可调性也不如五官这些细碎的“点”高。而近年来受西方文化、整容潮影响的主流审美,对于额头的包容度也都简单化成一个误解,即“饱满”,“嘭嘭嘭,嘭起来”。
首先是没有意识到额头是骨感支撑的部位,清晰有力的轮廓感是优美额头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一点也只能由硬的骨骼来完成。具体表现为头骨的一些转折和突起,即所谓的“骨点”。忽视这些转折鼓起就已经违反了额头的生理构成,更说不上美。最重要的额头骨点——最高点额结节。
额结节是头骨的重要骨点,位于额骨的前方的突出位置,左右各一个,一般左右不完全对称。传统面相学上称额结节为“日月角”,左为日角,右为月角,宜高圆、微微隆起、左右匀称相配,气色也以明润洁净为佳,这个骨突起被形容为“头角峥嵘”,更有“日月完整,高耸有气势是命有富贵之相”的说法。
以刘亦菲为例,额结节在正面靠上的左右两侧,是一个微微隆起的形态,是正侧额头的最高点。额结节与眉弓之间有明显的“额沟”。因为额结节是额头的最高点,所以在最高点之上,额头是向发际线后缩;在最高点之下与眉弓的过渡区域,也适宜平整或略饱满,高度不能超过额结节这个最高点与眉弓,即要有明显的“额沟”。
超过最高点额结节与眉弓的额头就是常见的“寿星额头”。侧面较为直观,本该位于最高点的额结节被填充的脂肪“淹没”,额结节与眉弓之间的区域又过高,超过了眉弓高度,没有“额沟”,违背了额头的基本结构。观感也臃肿,气质粗糙、“网气”。
而在额结节两点之上逐渐向头顶过渡的区域(后缩)被博主@莽吉塔阿糖简称为“赵丽颖缺”,这个“缺”即前面氧叔说的后缩区域。在填充额头时,氧叔认为保留这部分凹陷会显得更自然,追求更饱满的话,可以考虑在不高于额结节的同时少量填充,形态也更接近顺滑的弧线。
一般来说,男性的头骨体积较大,眉弓与额骨较方;女性的头骨体积较小,额结节较男性突出,眉弓骨发育得稍保守,额头外形起伏小,较圆润。因此男性的额面较女性倾斜大,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额面倾斜度越大,额头形状越男性化”。
西方审美里更倾向于高平阔的额头,形态上看额结节与眉弓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之间的过渡也是平的,与亚洲偏爱柔和顺滑的弧度不同,“大理石一般”的额头被认为是美人的标配。
明确最高点额结节、额沟以及额面倾斜度之后,额头的美感也不能忽视正侧面的转折,这里涉及到颞线。颞线是颞部与额头的分界线,位于眉弓外侧,颧骨上端,贯穿额部两侧,结构上起到的作用就是使得额头正面与侧面呈现90°转折的正侧转折。
网红感过重的脂肪额头是没有这个转折的,而是接近一个圆球体或半球形态,痕迹感明显,轮廓线条也不秀气,过甚者会给人廉价的气泡感。因此在调整额头时还是建议保留这个“界限”,在颞部稍稍凹陷,做最仿真的“加法”。毕竟美人,是细节的堆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是占比三分之一的额头。
好啦,今天关于额头审美的分析就到这里,关于额头填充材料如骨水泥的功课就不在这里细说,大家想看的话就在这里留言。
额头部位的骨叫“额骨”。额骨是由两块骨化中心发育而成。骨化的中心部位称为“额结节”。部份人的额结节发育程度较高而稍有突出,以至于显得中央部份呈凹陷状态。
这种形态不影响继续发育,也不影响智力,仅仅是一个外观的改变,不用多虑。
额骨前方,鳞部中部稍下、眉弓上方约5厘米处的突出部位,一般左右不对称。生理作用一般认为为保护脑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