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秦始皇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秦代统一文字首先限制先前六国文字的使用,以小篆为核心的八体等级与使用范围,做了一系列规定,所谓书同文,是指法律的形式规定字体形态等级及其书体的使用规范,并不是指单一使用某一种字体,而是不同的场合书写采取不同字体。
秦书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虫书:多用于青铜器铭文,兵器,旗帜、符信,印章亦有使用。秦使用最广的两种字体是小篆及隶书,“小篆”,以李斯《仓颉篇》,赵高《爱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所谓三仓为字书,即以此三人编写的字体,为标准小篆用字,小篆在秦国是正体,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诏书、及纪念性质的刻石等,正式庄严场合的使用字体,都为小篆撰写。
“隶书”,主要用于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书信,是狱吏,屯戌下级佐吏使用的低级官书,由于隶书较为简练,书写方便,后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与使用,秦汉后自成一种书写系统。
扩展资料:
在公元221年,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简化了,秦文变为小纂作为全国统一通用的字体,用于公文法令,同时废除了其他字体,比如说“马”这个字,在以前有很多的写法,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规律和联系,但是统一之后就都写做“马”了。
后来李斯赵高等人编写小纂的字帖向全国分发供人学习。除了用这个方法,秦始皇出巡道德地方都要用小纂立碑刻字,比如说出名的泰山石刻。在当时的形势下,程意根据当下民间流行的字体自己整理出一套更为简明的字体—隶书。
隶书的出现,可谓是中国汉字发展的里程碑,我们现在用的楷书,这一字体就是隶书的衍生,不仅如此,统一字体更大的意义在于,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多,后来还出现了分裂割据情况,但是至少文字统一之后,文字就变成了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不可磨灭的脉络。
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丰富和先进的,这也和秦国统一文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小篆:笔画舒卷刻春秋(探秘汉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使用小篆为全国通行的唯一文字,最根本的原因,是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对民间思想的传播。
1、统一文字,消除文化壁垒。
要知道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各个国家之间所使用的文字是不同,以上面的马字为例,一个国家一种写法,如果不是非常博学多识的人,根本无法全部认得这些文字。
而要把政令传达下去,就必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政令写的是什么,自然不能有多文字的存在。而要控制思想,自然不能有秦始皇看不懂、难看懂的文书存在。
统一文字,就打破了这样的文化壁垒,让人可以把花在学习各种不同文字的时间,改为学习其他的内容,推动文化的发展。
2、统一文字,为统一文化打基础。
不同的文字演变,实际上是不同的国家文化的载体。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被同化之后,剩下的就是被一统的思想。
曾经日本在侵略中国之后,也大力在被侵略地区推广日文课,推广日本文化。秦始皇统一文化,也有同样的考虑。
当文字统一为秦始皇所规定的文字,原先承载在其他国家的文字内容,就会慢慢流失,人们就会慢慢接受秦始皇所推广的文字、思想、文化。
3、统一文字,巩固统治。
试想一下,当秦始皇拿到一份文字,他看不懂这些文字上面的内容,需要找到该国的人翻译。如果该国翻译不按照原文翻译给秦始皇,哪怕竹简上面写的是谋反的内容,秦始皇能知道吗?
试想一下,秦始皇处理政务的竹简,他每次批注的时候,原先六国的人看不懂,还得招人来翻译,谁能确保翻译的时候,能不歪曲他的原意?
而统一了文字,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政令的传达就更为准确高效。
至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秦始皇而言,当然远远不如加强个人统治来得重要。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的标准文字是小篆。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秦始皇统一文字功不可没,在客观上为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创造了便利。
简介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