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铠甲(古代铠甲排名)

软件问答 2023.04.12 133

目录:

古代打仗的铠甲是用什么做的?真的能抗住战斗?

古代打仗的铠甲主要有三种,纸甲、雁翎甲和铁甲三种。纸甲的防御最弱,但是能防火;雁翎甲是最珍贵的,而且很轻巧,防御力也很强;铁甲则是最坚固的,缺陷也最明显,那就是很重。

纸甲是用纸和布混合做的铠甲,有人觉得纸那么轻薄怎么能做铠甲呢,其实多层纸张叠在一起,防御能力是很强的。纸甲最开始是出现在唐朝时期,一直到清朝时期都还在用,根据史料记载,这种纸做的铠甲防御射箭的功能非常强大,如果沾了水不仅能防火,还能够避免被箭射中,因为这种纸甲里三层外三层,设计非常巧妙,不容易被射透。雁翎甲是用大雁的翎根做的,大雁的翎根非常坚固,而且做成铠甲以后,除非重枪重刀否则是无法攻击到人的。大雁常年在外飞行,因此翅膀非常有力量,因此也让它的翎根异常坚固,不容易被损坏,但是由于大雁的翎根十分珍贵,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只有一些将领才用得起这种珍贵的雁翎甲。元朝时期有一个大将叫做洪俊奇,他所使用的雁翎甲就是那种十分珍贵的铠甲,是元世祖赐给他的。最后一种就是铁甲,铁甲的原材料都是金属材料,是一种混合材料做的铠甲。这种铠甲最初不是金属材料做的,而是用石头和骨头打磨的,然后打了孔以后,用线将石头和骨头串联起来,后来出现了金属材料以后,便用金属材料做铠甲,这种铠甲一般都是精兵才能用,普通士兵是没有这么好的装备的。以上便是古时候最常用的几种铠甲和装备。铠甲发展到宋朝时期,还出现了千斤甲,这种铠甲也是防御力最好的铠甲,但是由于太过沉重,因此后来的朝代再未沿用。

中国古代防御力最强的盔甲是什么?

中国古代盔甲,唐宋时期达到巅峰。其中尤以北宋时期的冷锻甲为最强。

文章开篇,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中国铠甲发展史。

中国铠甲,最早有竹木制作的。大概上古时期,斩木为兵。用削尖的木头做兵器,铠甲也只好采用竹木制作。但是部落首领等重要人物,有可能穿戴青铜制作的甲胄。民间传说蚩尤82兄弟铜头铁脑,可能就是戴了青铜头盔。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装备皮甲。所谓皮甲,就是皮革制造的铠甲。

战国策讲,吴国“衣水犀之甲者,亿又三千。”意思是吴国有穿着水牛皮铠甲的战士十万三千人。可见当时的铠甲的材质,以皮革为主。大家不要以为皮革铠甲质量不好,其实经过加工处理的皮革非常坚韧,有很强的防御力。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有很多石制的铠甲,其实都是模拟皮甲的形制制作的。真正的秦兵所穿的应该也是皮甲。因为石甲,制作非常复杂,费工费力;防御力极低,还非常沉重,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不可能有人穿石甲。

秦汉之际,铁甲逐渐走上历史前台。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铁资源的累积,铁甲逐渐成为战场的主流。近年来出土的西汉铠甲,都是铁甲。在长安、洛阳、内蒙、河北等地,都曾经出土过汉代铁甲。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一套汉代铁甲,有2400多片鳞片。防御力很强。

复原的汉代铁甲

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铠甲又有重大发展,防护面积更大。防御力也更强。特别是出现了马铠。所谓甲骑具装者也。《宋史·仪卫志》:"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唐朝十三铠。

唐代的铠甲,共有十三种。根据《唐六典》记载,十三种铠甲分别是: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十三铠中,以明光甲最为知名,防御力也最强悍。

另外,很多人以为锁子甲是西方独有。其实早在唐代我们中国就有了锁子甲。可能还真就比西方还早几百年。中国之所以一直盛行麟甲,就是因为麟甲比锁子甲更抗击打,比板甲更灵活。

总之,唐代的铠甲极其坚固。以至于刀剑等利刃难以对其造成伤害。很多武将士卒,纷纷改用铁鞭、铁锏、骨朵等打击类兵器。

更上一层楼的宋代铠甲。

宋代铠甲在形制、材质等方面,与唐代铠甲一脉相承,只是增加了防护面积。宋代著名的步人甲,就是在唐代步兵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

宋代最强悍的铁甲,并不是汉族发明的。而是西北的羌族。他们制作的冷锻甲,独步天下,堪称中国铠甲的巅峰。

冷锻甲,故名思议。是用冷锻技术制造的甲,宋沈括于《梦溪笔谈》卷十九中对其有详细的说明。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原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

冷锻甲之前,铁甲一般都是加热之后进行锻打。这样方便加工。提高效率。

但是羌族人,采用独特的冷段技术,“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生生将一片片厚厚的金刚,用锤子敲打到三分之一的厚度!这其中所消耗的人力可想而知。而其强大的防御力也令人不可思议。“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

所以说,冷锻甲才是中国铠甲的巅峰。

古代最著名的五大铠甲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为何是最霸气的?

古代对于领土资源看得很重,经常会出现相互争夺的情况,战争在那时候自然也是家常便饭。于是在战场上除了杀敌需要用到锋利的武器非常重要之外,各国对于士兵的铠甲也非常重视。毕竟只有在生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会奋勇杀敌,才会不顾性命的往前冲杀。

欧洲的铠甲向来的需求都是以覆盖全身为主,所以哥特式铠甲运应而生,毕竟欧洲的战争多是以骑兵冲杀为主,而在马匹奔跑的情况下箭矢的威力也就被放大了,所以需要覆盖全身的板甲作为骑兵的专属铠甲,这种板甲非常轻盈而且便于行动、非常灵便。由于这种铠甲的问世,也就造成了轻骑兵战力猛增的情况,所以一度主导着欧洲的战争格局。之后百年骑士精神在欧洲盛行,正面对抗是骑士精神的一贯主张,所以哥特式铠甲遭到了被取代的可能,因为马匹在相互冲撞之下,威力非常大哥特式铠甲完全承受不了,于是米兰铠甲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这种铠甲一改之前的轻盈,成为了欧洲史上最厚重的一种铠甲,而且各种巧妙的改造都会让他规避掉很多潜在的危险,整体结构又能在冲撞的情况下快速卸力,不至于影响到骑兵。甚至在近代时期,这种铠甲也出现在战场过,早期的火枪根本打不穿这种铠甲,不可谓不强悍!

印度由于气候原因,不可能用到欧洲的板甲,他们渐渐自己找到了适宜自己的一种甲,名为锁子甲。当然这和我国的锁子甲完全不同,这种甲是由非常多的环打造而成,环环相扣,整个制作过程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难以量产,不过千年来印度的这种铠甲依然盛行不衰。这种甲尽管劣势非常大,笨重、防护差、但是适宜他们当地作战,不得不说各国虽然水平不同,但是有一样的梦想总是好的。

日本的铠甲其实不能称之为铠,原来日本国内物质匮乏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铁用来制作铠甲,毕竟好些武器都是他们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出来。于是他们便用竹子和皮革进行加工称为“胴丸”,这在我国其实在三国时期就已经被淘汰了,而他们直到明治维新之前都还在用这种粗制滥造的藤甲。不过却越来越变得精美,制作水平也非常高,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而我国的铠甲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非常发达,而藤甲在三国时期已经全面淘汰,进入全军铁甲时代。隋唐时期,是我国铠甲发展的巅峰,唐十三铠非常著名,满足了各种兵种的各种需求,在这一方面唐朝是古代各国铠甲制造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中国古代制式铠甲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伴随着战争的发展,两军对阵之时,为了抵御敌方的武器攻势,具有防御性质的甲胄及盾牌也随之产生。在冷兵器时代,要在战争中取得优势,除了拥有锋利的武器之外,还需要拥有坚实的甲盾。其材质及形制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及战争矛盾的升级而发生。

中国冷兵器时代铠甲材质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原始甲胄时期、皮甲时期、金属甲胄时期及绵甲时期

一.原始甲胄

甲胄的具体产生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了,但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材质来看,最原始的甲胄往往采用最容易到手的材料制造,制作的工艺也必然是从无到有。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护甲只是未经加工的兽皮,其后再学会对兽皮进行初步的缝制。就如下图傈僳族的皮甲:以两片牛皮缝合,上留开口可让脑袋穿过,腋下有绳结可绑紧让皮甲贴身以便于行动并加强防护。

▲古代皮甲

除了皮甲以外,还有一种藤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时,孟获曾带来乌戈国那些刀枪不入的藤甲兵,造成了蜀军的一场大败,后被诸葛亮以火攻破除,上演了一出“火烧藤甲兵”的戏码。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在真实的历史中,藤甲也是存在的。就在上世纪初,在台湾居住的耶美人还使用着一种由藤条及藤皮编制的原始藤甲。其保护的部位,包括头、胸和背部,并且为了增强其防御力,耶美人还会在藤甲的表面覆上一层鱼皮。

▲《三国演义》剧照

在贵州省安顺市歪寨村定居的布侬族,至今还保留着跳“藤甲舞”的民俗。正月初六开始,村民们着藤甲、持兵刃表演“武舞”。双方在“刀刃相见”之时,动作均有严格的规范,这是沿袭了商周以“武舞”进行军事及武技训练的传统。此时的藤甲形制已经效仿其后的金属甲胄进行改变,但我们仍可看见藤甲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一些痕迹。

▲布侬族藤甲舞

二.皮甲

原始甲胄制作粗糙,防护的部位也只有前胸与后背,防御力极其有限。当军队出现后,制式的装备也开始出现。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统一化:选择皮质坚韧的牛皮或犀牛皮,而抛弃了藤、竹,并且将其裁成较小的甲片再进行缝合制成皮甲,在需要重点防护的部位也予以加厚。皮甲的甲片都要上漆以便于保养保存,其中大部分都上黑漆。甲片之间再以丝带或细皮条连结,合成一套制式皮甲。

▲皮甲

经过如此一套规范化的操作以后,皮甲的防护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使用的士兵不会被僵硬的皮甲所束缚(尤其是关节处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甲胄的制作已经规范化与制式化了,并且出现了专门制作皮甲的匠人——函人。

▲皮甲制作

皮甲是整个奴隶社会时期最主要的防御护甲,从商朝到战国时期除了制作工艺逐渐规范化与精细化之外,材料上并没有太多进步。这种皮甲总与大型的盾牌相互配合使用,并且常用于车战。我们也可以判断,皮甲对于青铜制武器的防护是有效的。

▲商代钺

除了牛皮甲之外,常见的皮甲还包括了犀甲、兕甲以及合甲。犀甲与兕甲都由犀牛皮制成;合甲则以两层皮革合在一起再编缀成甲。当时皮甲的制造,是以所用皮革的坚韧程度来决定甲片长度的。皮质越坚韧,则甲片越长,使用的年限也越长。

三.金属甲胄

(一)青铜铠甲

殷商时期,除了青铜武器之外,青铜甲胄也同样被制造出来。早期出土的青铜胄左右和后部向下延伸,护住双耳和颈部。其上装饰的花纹各异,有的铸有兽面,有的铸有兽眼,有的则铸有葵纹。

▲青铜胄

与青铜胄(即头盔)及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不同,青铜甲只是作为少数贵族阶级的防具。西周时的青铜甲都需要将青铜片编缀于皮革之上,而且主要防护的只有胸前。可以推知:一、商周时期的青铜产量较低,因此无法大量生产耗材较多的青铜铠甲;二、青铜武器的杀伤力也较低,因此将皮甲作为主要的防护装备已能较好防御青铜武器的攻击。

▲皮甲

(二)铁铠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与战争矛盾的升级,铁制装备登上了战争的舞台。首先出现的是铁制兵器,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到汉代铁制兵器便已经完全取代了青铜武器。但与兵器不同的是,铁甲尽管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出现,但却是汉代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也未能完全取皮甲而代之,只是使皮甲处于次要地位。在此之后,皮甲仍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防护装备被使用。

▲徐州博物馆复原的汉代铁甲

铁铠时代,军队的制式防具在不同时期形制是不同的:汉代以大型甲片编缀的“札甲”与中小型甲片编缀的“鱼鳞甲”为主;两晋时期以“筩袖铠”为主;当板甲于南北朝时期昙花一现之后,“两当铠”又称为了军队的制式防;隋朝以后,“自带护胸”的“明光铠”又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宋朝之时“步人甲”的出现,铁铠才脱离了明光铠的形制。

▲明光铠

四.绵甲

随着火药及火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及改进,传统的铁铠已经无法再提供有效的防护,因此自元代以后,铁铠逐渐被淘汰,而绵甲则登上战争的舞台。

▲元代棉甲画像

绵甲外为布料,并钉有“甲泡”,要害部位则内缀铁甲片以提高防护能力。一部分绵甲会在胸前加上护胸镜,这又吸取了“明光铠”的优质特点。绵甲对早期火器的防御能力较好,因此一直沿用至清代。除此之外,明代以后,传入中原地区数百年的锁子甲才再次走入军事家的眼帘之中。

▲清代绵甲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战争史中,铠甲材质的变化往往处于生产力急剧改变的某一个时间点。生产力在促进武器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铠甲材质对这些武器的适应性调整。通俗地说,就是在穷屌丝变成高帅富的那一刻,铠甲材质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乐小鱼。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