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斯大教堂(法国兰斯大教堂图片)

软件问答 2022.10.18 161

目录:

兰斯大教堂的发展是怎样的?

兰斯大教堂(1225年-1299年)是在一次火灾之后重建的,1220之前的第一期工程,受夏特勒教堂的影响很大,1240年以后的第二期工程,则又较多地受到亚眠大教堂的影响。其正门门券内的雕刻《天使与圣徒》是哥特式雕刻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尤其内侧的带翅膀的天使,面容淳朴天真,充满人间感情,面部甜蜜的笑容被称做“兰斯式的微笑”。

兰斯大教堂(法国兰斯)

兰斯有哪些景点,兰斯旅游景点大全,兰斯旅游介绍

兰斯素有“王者之城”之称;自11世纪起,法国国王都必须到这个“加冕之都”受冕登基,兰斯圣母院也就成为兰斯最重要的观光点。虽然兰斯历史悠久,但因世界大战时受德军轰炸,许多建筑古迹都被摧毁,经当地政府修护恢复旧貌,但市区大多为现代建筑。参观酒厂与博物馆是兰斯观光行程的重点,而每年夏天的音乐节也吸引许多游客前往参与。

风景名胜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兰斯大教堂(感谢原图作者)

世界文化遗产的兰斯大教堂(Cathedrale de Notre-Dame de Reims,即兰斯圣母院),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401年,不过现有的教堂建筑始于1211年。从中古世纪至1825年查理十世,法国历任国王的加冕典礼都在兰斯圣母院举行。第一位在此受洗的法国国王是Glovis,由主教SaintRemi在公元49年主持仪式,自此法国国王相信在兰斯登基能常保权利。

兰斯圣母院是哥特式教堂一大代表。教堂建筑平面图经过严格计算,达到近乎完美的左右对称。教堂正面有许多华丽的玫瑰窗,圣母在演奏音乐的天使的环绕下。玫瑰窗上方的众多雕像也是圣母院的一大特色,11世纪至19世纪间,共有24位法国国王在圣母院中加冕,这些雕像就是法国国王的象徽,又称为国王廊(GaleriedesRois),在法国大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部分遭到损害,不过已于1996年修复完毕,2米高的国王雕像部分是原品,部分则是后人重新制作。

在教堂的一个角落,有一座背后竖有军旗的圣女贞德立像。位于教堂北方大门的微笑天使被视为兰斯的象徽,因此圣母院又名为为天使大教堂。教堂内有座彩色玻璃是由当地香槟业者共同出资修复,因此画上香槟的制造过程,凸显了香槟区特色。

西欧中世纪建筑风格

罗马风与哥特式

西欧自西哥特人占领罗马之后就进入了中世纪,文明直到公元9世纪才重新开始发展。新的建筑风格在此时形成,由于它比较多地模仿了罗马时代的风格,后人称之为“罗马风”(Romanesque),或者译为“似罗马的”风格。

教堂仍然是这时建筑的主要题材。由于在中世纪的西欧曾经有一个“千禧年”(Millennium)传说,说基督将在公元1000年时重新降临。类似的毫无道理的头脑发热我们在2000年也遇见不少。可是时间到了,天堂并没有开启。大家现在终于明白尘世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建造教堂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起来。不能再将就了。

这时的教堂布局大多是厅堂式和十字式的一种结合。对此我举一个典型的实例:意大利的比萨教堂(Pisa Cathedral,右图,建于公元11-13世纪)。著名的比萨斜塔其实是这座教堂的钟楼,就在它后面。十字式教堂的交叉处仍然有大穹窿,而十字式教堂的翼廊现在变成了厅堂,而且其中一个特别大,和它相对的一翼变成了龛。所以也可以说是原来的厅堂式长出了两个小翼和一个大穹窿。两种样式的结合是明显的(平面图见左)。而之所以说它模仿了罗马时代的建筑,我们可以从正面的拱门看出来。另外,原来的厅堂式教堂都只是梁柱结构,但比萨教堂的整个大厅都是用拱建构的。

为了更好地观察罗马风教堂的内部,我们可以看看另一座典型建筑――建于公元11-12世纪的法国卡昂的St Etienne教堂。值得注意的是拱在这时又有了不小的进步。首先,原来由两个筒拱交叉得到的十字拱现在多了一个兄弟,就是由三个筒拱交叉得到的“六分拱”。在右图中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拱顶处交叉的有六条棱,如果是十字拱的话应该只有四条棱。其次,建筑师们发明了“肋”(Rib),也就是说他们在有意地加强拱交叉处的那六条棱,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加强拱的承重能力,这从右图中可以看得很明显。

罗马风教堂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在教堂正面的两旁加上了钟塔。我们可以看看建于12世纪的法国的Angouleme教堂(右图)。其后,钟塔越来越高,简直成了各城市之间的比赛。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St Etienne教堂的正面(左图)。

除了教堂,罗马风时期建筑的另一个主要题材是修道院。修道院的布局基本上和教堂是一样的,只是多了由连续的十字拱或者六分拱组成的四方形的回廊(Cloister)。左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种回廊在有关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罗密欧和朱丽叶就是在这样的回廊下商量那致命的计划的。

这一时期建筑中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下曾经上演了无数骑士的功勋和恶梦。最初,封建领主们在山头上建立他们的住处,用城墙围起来。里面有作坊、商店,完全是自给自足的。教堂当然也少不了。周围的农民经常会在发生战争时躲进去,后来就渐渐定居在里面或者附近。这样,这些石头城堡就慢慢催生出最初的城市。右图是法国的卡尔卡松城(Carcassonne),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一个城堡演变而成的痕迹。

哥特式(Gothic)建筑的名声一直不好。但实际情况是无论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建筑结构上,哥特式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在技术和艺术的和谐一致上,哥特式达到了希腊-罗马风格达到的高度。和它相比,罗马风可以说是简单而粗糙的。哥特式在当时确实代表着文明和进步。

最早的哥特式是从罗马风自然地演变过来的。以教堂为例,在布局上哥特式一直跟从罗马风:结合了厅堂式的十字式、两个高钟塔都没有什么变化。哥特式的精髓在于肋。

这里不能不提法国的St Denis教堂。1134年,闪电引起的大火烧毁了教堂的一部分。教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长苏格(Suger,1081-1151)开始考虑如何重建它。这位院长是自维特鲁威之后第二位建筑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把自己改建St Denis教堂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他天才地在这本书中强调了肋的重要性,说是可以增强人们对宗教的敬仰。且让我们先看看经他改建的St Denis教堂中所使用的肋(右图)。

肋明显地比以前复杂了,加固的对象也不只是棱。它现在不仅有承重的功能,还有装饰的意义。装饰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主的殿堂”,这在以前思想禁锢的年代是不可能的。到了后来,肋的复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左图是14世纪英国的格罗切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里的肋。

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苏格创造性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光线就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空间。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的感觉?

1144年,在庆祝St Denis教堂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左图是当时建造的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如果说复杂的肋网络是哥特式建筑的第一个特点,大面积玻璃窗的出现是第二个特点的话,拱形状的改变就是第三个特点。我们前面谈到的所有从真拱中演变出来的结构―― 筒拱、十字拱、六分拱,包括穹窿、内角拱、帆拱,其横截面都是半圆形或者一段圆弧。但是到了苏格手里,拱终于有了尖顶的样式(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右图)。这是分辨哥特式与其之前风格的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都认为尖拱是伊斯兰教因素的影响,因为这在东方是常见的。但苏格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使用尖拱造就了全新的效果。

尖拱很明显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传递。这样一来,侧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整个建筑更容易建成竖长的样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右图为法国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的中厅,建于13世纪,高度为43米。尖拱本身也给人以往上冲的印象。同时,罗马风时期已经开始的钟塔高度竞赛现在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越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其中最高的恐怕是德国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左图),1248年始建,最高的西侧塔楼建成于1880年,高度150米。

有时,高度竞赛并不是由正面的两个钟塔担当的,而是把十字式中心的穹窿往上加高。比如建于14世纪初的弗赖堡大教堂(Freiburg Cathedral,右图),高度为116米。

现在要提到的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Paris,左图)。很多哥特式教堂的特征都在它身上汇聚起来了。有一点要指出:它的钟塔不是尖顶的,而是平顶的。这种钟塔在法国很流行。从外面我们就能看见巨大的玻璃窗和尖拱,而哥特式的第四个特点就体现在它的门上。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 一层的墙承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右图为巴黎圣母院的后门),并雕刻上圣徒的像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哥特式建筑的最后一个特点是所谓“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销。而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原来的扶壁都是实心的墙,这时出现的这种轻巧的结构,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是有名的(左图)。

和马赛克给拜占庭建筑打上烙印一样,哥特式建筑也有其特有的装饰艺术――外形酷似尖拱的各种各样的窗棂(Tracery)。“Decorate”的原意就是指窗棂上的花样。有时这些花样之复杂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个落后的中世纪的作品。不过,可以想见的是象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这样的经院哲学家,就是在这样精密细致的窗下构思那些精密细致的哲学的。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哥特式建筑中和圣母院齐名的精品――建于13世纪的法国兰斯大教堂(Rheims Cathedral),这里是历代法国国王加冕的地方。哥特式的各种特点在这里得到了浓墨重彩式的表达。外表粗重,像骷髅堆积起来的石头建筑(巴黎圣母院曾经让马克思感到压抑),走进去才发现一切似乎都高不可攀、轻灵浮动,好象随时要拔地而起、飞上天去的样子。

另外,一些建筑史上有名的著作大家也可以找来看看,但是要注意其观点和视角并非一点问题没有。有中译本的我写在下面:

维特鲁威(古罗马)的《建筑十书》;

勒·柯布西耶(法)的《走向新建筑》;

罗伯特·文丘里(美)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查尔斯·詹克斯(英)的《后现代建筑语言》;

汤姆·伍尔夫(美)的《从包豪斯到现在》。

兰斯大教堂的雕像有什么特点?

兰斯大教堂数量庞大的雕像创作于13世纪30年代—70年代。这个教堂中大多数雕像,反映出创作者对于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人物独特性格的兴趣,这一点也是雕刻走向世俗化的标志。兰斯大教堂的西门雕刻具有古典主义雕刻的自然柔和的特征。其中《天使访问圣母》主柱群像,雕像的表情有着较微妙的感情流露。人物的衣纹褶襞虽然繁复,但准确地体现出了衣服下面人体的动作,真实地表现出人体的三度空间造型,增添了雕像优雅的风度。这些雕刻的古典主义处理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巴台农神庙的雕刻。

欧洲三大教堂是哪三大,分别位于哪?

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天主教的: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均在欧洲,位置分别位于:梵蒂冈、意大利米兰市、西班牙塞维利亚市。

1、位于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十分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

根据天主教会圣传,圣伯多禄大教堂是宗徒之长圣伯多禄的安葬地点,历任教宗也大都安葬于此。

圣伯多禄大教堂由于其礼仪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点之一。教宗每年会在此举行多个仪式,包括圣殿内外的人数,每次约有一万五千人到八万人参与。圣伯多禄大教堂与基督教历史上许多事件都有很强的关联,早期基督教、教宗国、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

2、位于意大利米兰市的米兰大教堂,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是米兰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兰的象征”之美称。。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在这里达芬奇·布拉曼特曾为他画过无数设计草稿,为使得大教堂更加壮丽。

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 大理石山。

米兰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堂,米兰教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区。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他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3、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省会城市,塞维利亚市内的塞维利亚大教堂,是著名宗教名胜。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大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时期经历了穆德哈尔、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等各个时期,以及最后试图结束上述所有风格的简单纯净建筑期。整个建筑属于西班牙哥特艺术鼎盛时期的风格,同时也夹杂着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风格,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艺术精品。

教堂中的阿拉伯清真寺的遗迹完美地保留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风格,比如塔楼立面上醒目的网状装饰和多拱的马蹄形窗户保留了鲜明的阿拉伯风格 。

而塔楼上用青铜制造的希拉尔达女神像则具有文艺复兴式的艺术风格。祭坛的装饰屏画历经许多建筑期,参与绘画的有豪尔赫·费而南德斯·阿莱曼兄弟、阿雷赫·费而南德斯、洛克·巴尔杜克、佩德罗·米兰、胡安·鲍蒂斯塔·贝拉斯克斯等。

因此,这座教堂是融合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双重风格的宗教艺术的产物。

扩展资料:

欧洲的中世纪教堂一般都会让人产生高大、尖耸的感觉。实际上,我们见到的带着高耸的塔尖的教堂,都属于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盛名。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法国起源,13至15世纪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天主教建筑一般会采用哥特式建筑。法国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在12到15世纪特别发达,市民们参与建造教堂的热情很高,他们都希望能够用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来树立自己的城市风貌。

教堂当时的角色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市民们也经常把教堂当成大会堂和公共礼堂来使用,有的教堂甚至还被当作市场和剧场来使用。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哥特式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有名的哥特式建筑主要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伯多禄大教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兰大教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塞维利亚大教堂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首页 正文为什么欧洲的教堂都那么高大?

各宗教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

基督教教堂:

1.圣保罗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英国英格兰伦敦)

2.圣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梵蒂冈)

3.圣索菲亚大教堂 HAGIA SOPHIA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4.卢昂主教堂 ROUEN CATHEDRAL (法国卢昂)

5.沙特尔大教堂 CHARTRES CATHEDRAL(法国沙特尔)

6.兰斯大教堂 REIMS CATHEDRAL (法国兰斯)

7.圣母百花大教堂 SANTA MARIA DEL FIORE (意大利佛罗伦萨)

8.坎特伯雷大教堂 CANTERBURY CATHEDRAL (英格兰坎特伯雷 )

9.圣索菲亚大教堂 ST. SOPHIA CATHEDRAL (俄国诺夫哥罗德)

10.圣约翰大教堂 ST. JOHN THE DIVINE (美国纽约 )

天主教教堂:

法国巴黎圣母院

圣十字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

巴达里亚教堂

罗马圣伯多禄大殿

西班牙圣家赎罪堂

圣地亚哥教堂

圣母百花教堂

乌斯宾斯基圣母升天大教堂

伊斯兰教清真寺

苏雷曼尼亚清真寺

印度尼西亚清真寺

麦加禁寺

阿克萨清真寺

先知寺

巴德夏希大清真寺

扎耶德清真寺

耶路撒冷远寺

蓝色清真寺

其他还有道教、佛教、藏传佛教(这个的标志性建筑是布达拉宫吧),可能还应该包含日本神道教、一向宗、犹太教、东正教等等。

不一一列举了,请在百度里搜世界著名教堂,有很多资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