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顺(刘宝顺台长)

软件教程 2022.10.21 171

目录:

首批国家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都有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 1、陈德华,福州人,两度任武夷茶科所所长,注重岩茶发展研究工作。 2、叶启桐,福建周宁人,中专文化,农艺师、高级评茶师。长期从事岩茶生产、制作,对岩茶很有研究,1991年至1993年任“崇安茶场”场长,后任县岩茶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市茶厂厂长。 3、王顺明,古田人,中专文化,评茶师。1974年以来,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历任综合农场场长、武夷岩茶场党委书记、岩茶总公司总经理、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韩国国际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4、刘宝顺,武夷山人,中专文化,农艺师。1989至1994年任茶科所所长,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现办有“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 5、刘峰,武夷山人,高中文化,曾任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对武夷岩茶统制作工艺有丰富经验,现办有“仙凡岩茶制作中心”、“大茶壶茶叶研究所”。 6、王国兴,武夷山人,助理农艺师。曾任茶科所副所长,注重武夷岩茶的传统工艺的研究。 7、吴宗燕,江西人,出生于武夷山天心村。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8、游玉琼,武夷山人,大专文化,评茶师。1985年建厂至今从事茶叶传统制作工艺及审评,任“永生岩茶厂“厂长和“永生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与其父、兄弟共同创办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 9、刘国英,武夷山人,大学茶叶专业,农艺师。毕业后在武夷镇任职,指导茶叶生产,本人创办有“岩上茶叶研究所”,生产武夷岩茶,传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10、黄圣亮,武夷山人,高中文化。祖上世代经营岩茶,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11、陈孝文,武夷山人,中专文化。出生于茶叶世家,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厂,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12、苏炳溪,出生于茶叶世家,现与其子苏德发经营“大坑口”茶厂,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烘焙技术》

刘宝顺、潘玉华

摘要:武夷岩茶的烘焙技术性强,是形成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茶汤口感风韵的关键工序。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烘焙技术、炖火原则及火功与岩荼品质风味的关系。旨在为武夷岩茶的加工提供实践经验。

关麓词:武夷岩茶;烘焙技术;炖火;火功

武夷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长期以来武夷岩茶以条形扭曲壮结,色泽油润,茶汤金黄或橙黄、清澈艳丽,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悠远,昧浓醇厚,鲜滑回甘,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叶缘朱红,叶底软亮,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誉称“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岩韵”,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武夷岩茶独特品质的形成除了做青之外,烘焙工艺尤为重要,其技术性也最强,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关键工序。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笔者根据自身长期的生产实践就武夷岩茶的烘焙技术进行总结,以其达到抛砖引玉,为武夷岩茶的加工提供实践经验。

1、武夷岩茶烘焙的目的与作用

传统武夷岩茶制法可分为十三道工序,即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做手、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抢水焙)、扬簸、晾索、拣剔、复焙(足火)、团包、补火。现茶厂已初步实现制茶机械化,制法相应地简化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毛火、足火等六道工序:晒青是诱导岩茶香味形成的基础工序,做青与炒青是岩茶品质形成与固定的关键工序,而烘焙是完成与发展岩茶韵昧与色泽的重要工序。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分为初制的烘焙和精制的炖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制的烘焙,具有继续破坏叶内残留酶活性,蒸发水分,进一步挥发青气,紧缩茶条的作用;第二阶段精制的炖火使叶内内含生化成分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具有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及后熟作用。武夷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岩骨花香”和“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

2、武夷岩茶的烘焙方法

武夷岩茶初制传统的烘焙方法分为毛火(初焙)、足火(复焙)、吃火。在传统制法过程毛火叶经长时间摊放,而后簸拣,再足火。目前岩茶采用机械生产,只进行毛火、足火。吃火放到精制过程中进行,精制吃火是在装箱前采用长时间“低温慢炖”的炖火过程,从而形成了武夷岩茶特有色香味的品质风格。

2.1  武夷岩茶初制烘焙技术

2.1.1  武夷岩茶初制传统烘焙方法

2.1.1.1  毛火

传统手工烘焙采用焙笼烘焙,掌握“薄摊、高温、快速”的原则,焙间分设温度120-90℃不同温度的焙窟3—4个,烘温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毛火每笼摊叶量0.5kg,烘3—4min翻拌一次,翻拌后焙笼向下一个温度较低的焙窟移动,全程12—15min完成。毛火因流水作业,烘焙温度高,速度快,故称“抢水焙”或“走水焙”。下焙时毛火叶含水率约30%左右,约7成干。

2.1.1.2摊放和簸拣

毛火叶长时间摊放是岩茶传统制法特点之一,毛火后立即扬簸,使叶温下降,并扬弃碎末、黄片和茶末等轻飘杂物。后将毛火叶摊在水筛置于晾青架上,摊叶厚度3—5cm。在低温、高湿的夜里放置,直到第二天早晨再拣剔,俗称晾索。在这种条件下,水分蒸发较少,梗叶之间水分,重新分布,达到均衡,有利于足火。同样存在着可溶性有效物质的流动和转化。对岩茶高香、浓味、耐泡等品质特点起着一定作用。拣剔主要是去除茶梗,也拣出黄片,另行处理。拣后的毛火叶以第二叶为主,带有第一叶和第三叶形成条索的叶子。

2.1.1.3  足火

采用低温慢焙,使岩茶香味慢慢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足火温度100。C左右,摊放lkg毛火叶,一般15min左右翻拌一次,火温逐渐下降,焙至足干,然后进入“吃火”工序,又称“炖火”或“焙火功”。 炖火每投叶1—1.5kg,烘温80—90"C,开始烘1h后水汽去尽,加半边盖再烘1h,称“半盖焙”。烘后香气充分诱发,为减少香气散失,要将焙笼全部盖密,继续烘焙,称“全盖焙”。约1—2h后,香气纯熟,藉以延长热化的作用。“吃火”又是岩茶制法的特点之一,是传统制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不单是去水保质,而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和促进茶香熟化等都起了很好的效果。实质上起着热化作用。“吃火”必须在足干时进行,否则水蒸气闷在里面。使叶色变黑,并产生闷味。“吃火”结束后用纸团包成茶,包后再补火一次,称“坑火”,以免因团包吸潮而导致品质陈化。

2.1.2  武夷岩茶初制当前烘焙方法

当前武夷岩茶大批量生产初制烘焙采用自动烘干机,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毛火后不加簸拣。经过3—6h晾索或不摊晾,就进行足火。毛火温度120-150。C,摊叶厚度2cm,历时lO一15min,下机毛火叶含水率20%一25%。足火温度100-120℃,摊叶厚度5—6cm,历时15—17min,毛茶含水率6%。

2.2  武夷岩茶精制的炖火方法

武夷岩茶的精制包括筛分、风选、拣剔、炖火等工序,其中以炖火工序最为关键,技术性也最强。炖火过程掌握“低温慢炖”的原则,以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风味。目前烘焙的方式主要有:烘干机烘焙、烘箱烘焙、炭焙等。

2.2.1  烘干机烘焙

目前武夷岩茶大批量生产炖火采用自动烘干机,其具有快速、高效、炖火均匀的特点。但其与传统炭焙相比,由于温度稍高,时间短,产品的甘醇度稍逊,缺乏炭香,品质不够“清”。采用自动烘干机炖火温度130-140℃,历时1.5—2h,摊叶厚度5—6cm。

2.2.2  烘箱烘焙

武夷岩茶在少量炖火时可采用烘箱。其具有灵活、方便、清洁卫生的特点。但其烘焙时排气功能差,故产品品质不“清”,炖火均匀度较差。烘箱炖火温度120—130℃,时间7h,摊叶厚度4—5cm,每个烘箱的烘焙量35—40kg(16层)。

2.2.3  炭焙

炭焙是武夷岩茶令人瞩目的传统烘焙方法,她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采用炭焙炖火能达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独特品质风味。但其技术性强,耗时费力,结果难于控制,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炭焙首先必须打焙窟,操作过程包括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然后才能进行焙茶。炭焙温度120℃,时间8—12h,摊叶厚度达烘笼的八成,每笼的摊叶量达4—5kg。

3、武夷岩茶炖火原则

古人云:“茶为君,火为臣”。 说明了火功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成品茶。而火功在武夷岩茶中尤为重要,炖火过程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须因原料的等级、品种、做程度、产地等“看茶焙茶”。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

3.1  不同等级岩茶的炖火

高档岩茶一般比较幼嫩,耐火力差,火功不宜太高,否则会使茶叶的自然花香、品种香、地域香散失,因此炖火时宜采用低温、短时、薄摊,保留天然的香气和滋味。低档岩茶多较粗老,有的甚至带有不良气味,可通过提高火功,排除异味,纯净岩茶的香气和滋味。炖火时可采用高温长时烘焙。中档岩茶火功掌握在高、低档岩茶之间,以中火为宣。

3.2  不同品种岩茶的炖火

不同品种其叶片有大小厚薄之分,因此其耐火力具有差异,如水仙、梅占等品种叶张大而肥厚,所制岩茶条形比较粗大、沉重、较耐火,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而黄金桂、奇兰叶张小而薄,所制产品条形较小,身骨较轻,耐火力差,炖火温度应稍低,时间稍短,摊叶稍厚。肉桂等品种叶张,叶厚介于以上二者之间,以中火为宜。

3.3  不同做青程度岩茶的炖火

做青程度轻的岩茶,发酵较轻,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以便提高火功去除青气和苦涩味。做青程度重的岩茶,火功要低,以防香味低淡。做青适度的岩茶火功要把握适中,使产品色、香、昧俱全。

3.4  不同产地岩茶的炖火

岩茶根据产地可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茶耐火,洲茶不耐火,半岩居中。炖火时应根据其耐火性掌握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以形充分发挥产地的优势。

4、武夷岩茶的火功与品质

历来就有“南做青,北烘焙”的说法,武夷岩茶令人一饮难忘的特有香韵和茶汤口感风韵与焙火紧密相关。武夷岩茶可根据焙火的程度分为轻火、中火和重火不同火功的产品。所谓焙火程度(火功)系指焙火时间的长短及温度的高低综合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结果。岩茶焙火时间一般为6—12h温度80—120℃,,实际加工过程中根据焙火的时间和温度高低其火功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4.1  欠火

岩茶加工过程只经过走水焙或吃火时间太短温度太低(低于60。C),造成岩茶火功欠缺。欠火岩茶外形色泽偏绿,手捻干茶成片状或颗粒状;香气多为青香,细嗅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滋味欠醇和带苦涩味;汤色黄绿,为岩茶不合格的火功。

4.2  轻火

轻火岩茶焙火时温度较低(80—90"C),时间较短(3—4h),所以火功较低。轻火岩茶具有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这种岩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其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4.3  中火

中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90—100℃),时间(4-6h),中火岩茶香气浓郁,带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岩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岩茶。

4.4  足火

足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时间(6-12h)。传统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如水仙等传统品质,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4.5  高火

高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40℃),时间(8—12h)。低档岩茶为了掩盖苦涩等不良气味采用高温长时烘焙。其干茶色泽呈深褐色,香气为焦糖香;味浓耐泡;茶汤深橙黄色;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4.6  病火

病火即焙火时温度太高(温度超过160"(2)或吃火太急。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叶底不见三红七绿,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质劣变不宜饮用。总之,武夷岩茶烘焙方式多,技术性强,与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烘焙方式,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焙火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玉华主编.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J】.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09

【2】郑月梅.茶叶高温化学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11(4)

【3】林请兰.乌龙茶干燥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福建茶叶,201 3(1)

刘宝顺   (1963一),男.福建省武夷山市人,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技术推广工作。

山丹宝顺是什么电视剧

电视剧《强扭瓜不甜》。

简介:刘家窑村的刘宝顺结婚啦!院子里红绸绕梁鞭炮齐响,十里八村的亲戚朋友聚集在新房前迎候新人.良辰吉刻,刘宝顺春风满面,在亲戚朋友的簇拥下,带着新婚妻子贾山丹走进院来.拜罢双亲,行完大礼,就是新人入洞房的时刻.正当刘宝顺抱着山丹准备进洞房时,王贵生闯进刘家大院,拨开人群,生生地搅乱了喜庆的婚典.三年前,王贵生为迎娶从小青梅竹马的山丹,筹凑山丹爹聘闺女要的彩礼钱外出打工.如今,三年不到的时间过去了,山丹却成了宝顺的媳妇.如果不是村王任席宽和村里德高望重的二大爷在场,满院的刘家亲戚说不定要闹出什么事情.贵生粗暴干涉婚典,被村主任呵止,喜庆的婚典再也难有喜庆的气氛.当天晚上,贵生被村主任安排在自各家住.在村主任家的炕上,贵生喝了一通闷酒,把村主任和村会计喝得晕头转向.村主任睡下了,贵生咋想也想不通,独自出门直奔宝顺家而来.做新郎官的宝顺也喝得迷迷糊糊,见贵生推门而入,已然站不起来.贵生夜闯洞房,就想听山丹一句话,当初的约定,山丹咋就说变卦就变卦?贵生说的约定,在村主任第二天调解贵生和宝顺的过节时大致清楚.在村主任家的院子里,二大爷当场,宝顺拿出鲜红的结婚证,贵生只能拿出一张协议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