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黄色。虎,俗称老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亚洲的特有种类,原产地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虎是种高度进化的猎食动物,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虎的典型毛色是橙色底黑条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三种毛色型,包括最引人注目的白虎(白色底棕黑条纹),以及较为罕见的金虎(金色底红棕色条纹)和雪虎(除尾部浅灰色条纹外几乎全白)。此前该研究组已经鉴定出SLC45A2的p.A477Y错义突变导致了白虎的出现。本研究通过对来源于同一家系的19只虎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成功地将金虎的毛色决定基因定位到编码跨膜丝氨酸蛋白酶的CORIN,并在金虎和雪虎中发现了错义突变p.H587Y。此外,通过蛋白的体外细胞表达体系和生化功能实验,发现野生型CORIN能够抑制作用于哺乳动物黑色素细胞通路的重要“开关”蛋白ASIP的活性,而p.H587Y突变影响了CORIN对ASIP胞外活性的抑制能力。由此证明了CORIN通过调节ASIP的活性参与黑色素合成的调控通路,进而影响虎的毛色形成。该研究进一步在197只无亲缘关系的虎样品组中展开筛查,最终确认金虎毛色型由CORIN p.H587Y突变所致,雪虎毛色型由SLC45A2 p.A477Y突变和CORIN p.H587Y突变共同导致,由此完整揭示了现存虎的所有四种毛色型的遗传基础。
白虎和金虎毛色型均起源于野生孟加拉虎,代表着自然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在上世纪由于人为因素而野外灭绝。该研究通过对于非传统模式动物的遗传机制的研究,为诠释哺乳动物毛色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虎有白色的,是孟加拉虎的一个变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原来的橙底黑纹,变成了白底黑纹,目前全世界仅有几百只。
老虎、猴子、大象、熊猫的颜色分别为黄色、棕红色、灰褐色、黑白色。
老虎的颜色相对比较单一。一般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
猴子的颜色分很多种,常见的为棕红色。
大象的身体颜色是比较浅的,呈灰褐色,大象的皮层是很厚的,而且大象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的哺乳动物。
熊猫的颜色是黑白色的。因为熊猫出现在第四纪冰期,熊猫的体色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而改变的,很多情况下,具有黑白色斑的动物可以打破轮廓线,让捕猎者不容易判断对方的具体位置和距离。
老虎毛色为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老虎毛色为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为什么老虎分为橙色还有白色呢,虎的身体被满浅黄色到红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条纹,这样的颜色搭配是很好的保护色,是因为老虎体色的遗传,白色和金色则由于变异,蓝黑色则仅仅出现于传闻中。
虎是主要生存于丛林中的大型猎食性哺乳动物,丛林中树木的底部颜色多较黯淡,又因为遮挡阳光,也有一些地方显得比较黑,而虎由于体重较大奔跑速度不是很快,成年虎的奔跑速度在49-65公里之间,因此很多时候靠潜行捕猎,自然选择使得老虎的体色倾向于向更利于潜行的颜色进化,于是较暗的黄色、红色加黑色或棕色的条纹成了老虎的主流。
虎体色的大量相似是由于遗传,使虎种群的外部性状较为统一,体色细节上的不同则是由于变异,又使老虎呈现一定的个体差异。整体搭配使得虎的颜色有一定差异,但大体上还是黄、红加黑、棕条纹,腹部则主要是白色,毛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也会呈现出一些视觉差异。而且老虎夏日毛短而平滑,冬日毛明显较长,虎脸上的斑纹都不同,成为区分不同虎个体的主要特征。
不同的虎种群由于生存的环境颜色的不同,外部特征也就由一定差异,如我国的东北虎条纹常为赤褐色,较窄且稀疏,且腹部白毛较多,便于在雪中潜行,毛厚且柔软,适应寒冷的环境;孟加拉虎则主要是以棕黄及白色为底,加上黑色的条纹,腹部为白色或淡黄色。
白虎是因为基因突变偶然出现的,不同于白化病那种全身毛发皆白、怕光、红眼,白虎主要是当黄色或者白色的毛色搭配黑色或棕褐色的条纹,眼睛则呈现透明的淡蓝色,目前仅见于孟加拉虎中,第一只白虎在1950年代发现,现存的所有几百只白虎都是那头野生白虎的子孙;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特异的白虎,可能是由于白虎基因的进一步突变,通体雪白条纹非常淡或者干脆没有了。
蓝黑色的老虎则仅仅是一种传说,曾有传教士在我国福建一带目击,但是却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目击,可能只是看错了。金色和黄色较为相似,可能由黄色毛发在阳光下,毛发透光看起来就更加明亮一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