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理论(色彩理论书籍推荐)

软件问答 2024.10.24 1

目录:

色彩的基本理论

(1)色相: 色彩的本来相貌。

(2)明度:色彩的深浅,轻重,明暗。

(明度高:亮,浅,轻;明度低:暗,深,重。)

明度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因素, 明度处理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一副彩色的图片可以用去色法观察明度变化是否合理。

(3)纯度:色彩的纯净程度。

同一色相中纯度最高的鲜艳色彩称为“纯色”, 随着纯色中其他某种颜色元素觉得加入,纯度不断降低,色彩由鲜艳变浑浊,纯度最低的色彩是灰色(无彩色)

作用1: 区分主次

最鲜艳的往往只有一小块,其余都是不同纯度的色彩构成;

作用2:区分空间

近处的色彩纯度高一些,远处的色彩纯度低一些;

作用3:区分固有色

(1) 冷色调:蓝绿为主,感光偏冷。

(2)暖色调:红橙为主,感光偏暖。

(1)高调(亮调):亮度高,颜色纯度高,感官明快响亮利落;

(2)低调(暗调):整个明度偏低,对比弱,感官灰暗,阴郁深沉;

(3)灰调(中间调):色彩经过调和以后的,对比弱,感官和谐柔美。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三原色两两相加所得。

(黄+红= 橙, 红+蓝= 紫, 黄+蓝= 绿)

(1)色相环的认识

(2)色彩的属性:

互补色:对角180度;

对比色:相对120度夹角(包含了互补色);

邻近色:相邻60度夹角;

同类色: 相邻60度夹角+性质相同的颜色。

(1)光源色

发光体发出的光,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我们将这些色光称之光源色。

(2)固有色

我们将 日光下 物体呈现的色彩叫做固有色。

如果在正常日光中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是红色的,那么红色就是它的固有色。比如白色物体,它之所以呈现白色,就是由于反射了日光中所有的色光。

(3)物体色

上面提到固有色,对于白色物体而言,尽管在红光照射下呈现红色,但是白色依旧是它的固有色,那么红色就是它的 物体色 ,即物体表现出来的色彩。

物体呈现物体色取决于 物体本身特性和光源色的共同作用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物体色,不同的时段物体色都会变化,环境的影响是物体色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4)环境色

环境色的产生,主要是光照对环境的照射,环境进而反射光线影响物体色彩所致。

比如,一个在蓝色天空下的苹果会呈现部分淡蓝色,就是环境色的影响。这可能和物体色会有混淆的地方,但是,你不必纠结于这些地方。环境色是反射了光源产生的色彩对物体的影响,最终影响到了物体色,物体本身也会反射光线,这也意味着物体也是环境本身。

注意:

在暖光下,物体的亮部色彩显得较暖;暗部显得更冷;

在冷光下,亮部偏冷,暗部偏暖。

光线是复杂的,其他物体反射的光线也会对画面造成影响,因此不要机械理解。

通过冷暖塑造物体,可以加强物体的体积感和画面的空间感,是目前常用的用色方法。

基本的原理性的就介绍到这里,另外还有其他的下篇再续。

(图片取自网络)

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哪些?

色彩是指当光线照射到物体后使视觉神经产生感受,而有色的存在。关于色彩背后可是有很深的学问的,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色彩基本理论知识,仅供大家参考!

色彩基本理论知识

色彩分类:分为三原色、间色、复色。

色彩属性:分为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对比:分为色相对比,冷暖对比。

相信这些系统的知识对你的色彩起步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颜色的分类

1、三原色:

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三种即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称之为原色。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而且这三种原色本身是调不出的,但它们可以调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

注意: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现在给大家讲的是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中的原色之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而颜料中的其它颜色则无法调配出原色来。

2、间色(二次色):

三原色中任何的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亦称第二次色。

(红+蓝=紫色、黄+红=橙色、黄+蓝=绿色)

童鞋们注意啦!!如果两个原色在混合时的分量不等话,又可以产生其他种种的颜色哦。如黄和红混合,黄色成分多则的中络黄、但珞黄等的黄橙色等其他颜色。童鞋们也可以用颜色调来练习下,熟练准确的调色也会为你的色彩加不少分的哦。

3、复色(三次色):

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混合调出的颜色则称复色,亦称再间色或第三次色。

(黑色的深灰黑色,所以任何一种颜色与黑色混合得到都是复色。即凡是复色都有红、黄、蓝三原色的成分。)

颜色的属性

1、色相:

是指色彩的相貌,是色彩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同波长的色彩被感觉的结果。光谱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七种不同的基本色相。

2、明度:

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的差别,它取决于反射光的强弱。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一种颜色本身的明与暗,二是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着明与暗的差别。

3、纯度:

指色彩色素的纯净和浑浊的程度,也称色彩的饱和度。纯正的颜色无黑白或其他颜色颜色混入。纯度底颜色,给人灰暗、淡雅或柔和之感。纯度高颜色,给人鲜明、突出、有力,但是感觉单调刺眼,而混合太杂则容易感觉脏,色调灰暗。

颜色的对比

1、同类色(相邻色):

同一色相中不同倾向的系列颜色被称为同类色。如黄色中可分为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等,都称之为同类色。

2、对比色(对冲色):

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 度之间的两种颜色,称为对比色。

3、互补色:

色相环中相隔180度的颜色,被称为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为补色。补色相减 ( 如颜料配色时,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 ) 时,就成为黑色;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如将补色的饱和度减弱,即能趋向调和。

色彩的基础理论

色彩的基础理论

色彩不仅会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也会体现在我们美容、美发以及爱美女性的化妆当中,也可以说色彩无处不在。下面是我分享的色彩的基础理论,一起来看一下吧。

1. 色彩的产生——色就是光

我们知道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不但看不见物体的颜色,甚至连物体的外形也分辨不清。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色彩与光的关系,我们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人们之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当光源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时,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反映到人眼的色光将比物体本身色彩深一些。

2. 光的构成——光是电磁波

光的物理性质由它的波长和能量来决定。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光映射到我们的眼睛时,波长不同决定了光的色相不同。波长相同能量不同,则决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太阳经过三棱镜折射,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现出一条美丽的光谱,依次为红、黄、绿、青、蓝、紫七色。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波长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影在屏幕上的位置也不同,所以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七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日光中包含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和在一起并同时刺激我们的眼睛时,看到的是白光;在分别刺激我们的眼睛时,则会产生不同的色光。

简单地说,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电磁辐射能。我们肉眼所能看的光线,称之为可见光。此外光波的长短产生色相的区别,即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波长最短。相应的在色彩中,红色传递的讯息也就最远,而紫色传递的讯息则最近。

此外,波长在380毫微米以外,有使人体皮肤变黑的紫外线光线,波长在780毫微米以外,能产生热量的红外线。还有可以透过物体的其他射线,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光,要通过仪器才能观测。

3. 色彩的表示

因为色彩是世界通用的,所以必须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表示。我们常用的色彩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印刷色CMYK;另一种是数码色RGB。

3.1 CMYK

CMYK是印刷使用的四种基本颜色的大写字母。C是蓝、M是红、Y是黄、K是黑。

CMYK混合起来可以生产几乎所有的色彩,混合后的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做减法混合。

例如我们用颜料画画时,一个色彩调的颜色越多则色彩就会越暗浊。所以也称CMYK混合为色料的混合,即使用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进行绘画时,混合颜色的方式。

印刷时,主要采用的色彩模式就是CMYK色彩模式。

3.2 RGB

电脑显示器等器材所显示的色彩就是色光,而RGB就是色光的三原色。

RGB参与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的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做加法混合,即RGB混合模式。

光电成像领域主要就是运用这种加法混合模式。

4. 色彩的分类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把它们和称为色彩。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方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即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4.1 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白以及各种明度的灰色。值得注意的是,在色彩学上,无彩色也是一种色彩。

4.2 有彩色

除无彩色系以外的所有色彩均为有彩色。色彩的状态,可以用色相、明度和纯度来表示。

4.3 特殊色

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类色彩在使用时的效果不同于以上两种色彩,具有特殊性,被称为特殊色。比如金色、银色、荧光色等。特殊色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能表现出不同的光泽效果。

;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